浅谈互联网时代的产品

2015-08-04       阅读数:5113


互联网是平权的,互联网带来的机会对所有人机会是均等的,所以有时候产品重要一点,有时候运营一点,不管怎么样技术都不太重要。但在无人驾驶汽车这类产品上规则又变了,技术的权重会被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。这和微信、O2O等完全适用不一样的规则,但这也是产品特质决定的东西。这里需要多说一句:当前不管南派还是北派创业者,骨子里其实玩的都不是技术,最多是产品型的技术,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其实是合理的,但如果说下个时代真的变成KK说的那种各种产品的基本模式都是X+人工智能,那这模式其实是不利于国内的企业和创业者的。

微博首先是媒体,并融入了SNS的特性;微信则首先是IM,并附带了SNS的功能(朋友圈),在此之上微博也会有私信,微信也会有订阅号等,但这其实没有前一点差别关键。是媒体则要有一个内容的培育与建设的过程,这个过程通常花比较长的时间;是IM则要迅速扩大产品的基数,引发网络效应。再引申一步我们可以讲前者运营比产品关键,而后者则产品比运营关键。

如果把搜索和58这样搞O2O的都看成一种产品的话,那同样会看到类似的故事在重复:

对于搜索引擎这样的产品,整个使用场景是以信息查找为目的的,整个链条并不复杂,只要能保证精确找到就行,接下来用户自然会获得需要的信息,所以快、信息全这类东西特别关键。但在很多O2O产品中,虽然也有信息查找的过程,但单纯的作为入口,帮用户找到信息的价值就没那么大,因为在后面服务的链条不成熟的前提下,这会出很差的体验,所以反倒是比较重的、深度整合的模式会更有优势。虽然看着都提供信息,但这两种东西骨子里的东西其实差别很大。

认知这种产品性命的方法时抽象非常关键,虽然就事论事的不停反省有帮助,但代价过高。如果非要按照一般探讨成功学的思路做点概括,那可以讲干成一件事情有两个关键支点:

第一是认清产品自身的性与命,这是产品的先天特质,必须因势利导,而不能张冠李戴。比如有没有网络效应,如何才能迅速产生网络效应。

第二是把握天时,2010年和2014年对于做移动App的人故事显然是不一样的。